English

构建有民族特色艺术学体系的新探索

1998-04-13 来源:光明日报 李世英 我有话说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西方的各种理论学说大量涌入,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众多新的视角和参照系。进入90年代之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只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概念、范畴来截长续短地“规范”蕴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甚或用贴标签的方式构造各种体系,充其量只能拿中国文化作西方理论的注脚,而无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无助于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艺术学的研究而言,如何建立起植根于民族土壤、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体系,既是社会的期待,也是学者的追求。由彭吉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学》,就显示了五位作者在这方面的可贵探索。

翻开这部74万字的著作,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作者宏阔的视野。全书以上、中、下三编的宏大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对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研究,显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思考。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是从纵的方面对中国传统艺术总体历程的把握和描绘,中编“中国传统艺术概论”则通过“创作论”、“鉴赏论”、“门类论”三部分,从横的方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作了概括与总结,勾画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本风貌。下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以上两编史、论的基础上,从“形而上”的高度对中国传统艺术加以美学的提炼与升华,从中概括出最能反映和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美学特征。

一般以“学”来称的著作,往往以构筑由若干理论概念推演而成的逻辑体系者为多。《中国艺术学》的作者在构建体系时,并没有着力去建立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将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美学融汇起来,对中国传统艺术作了多角度的“描述”。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全书三编各有侧重而又互相贯通。上编从史出发而史中有论,中编以理论概括为主而论中有史,下编则以史、论为基础而突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征。这样就使得三者各具相对的独立性而又相互配合,弥补了各自独立操作可能带来的局限,显示出多角度地研究同一对象的长处。

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学体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许多术语都以喻示性、形象性见长,其含义往往是不确定的。很多极为精辟的见解常常以“点到为止”的形式出现,从字面上一下子很难把握其内在实质。《中国艺术学》的作者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术语中提炼、概括出能反映和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本质的一些范畴、概念,深入挖掘其内涵,给予科学的论证,颇具识力。如作者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把握,就是从众多概念中导绎出“道”、“气”、“心”、“舞”、“悟”、“和”六个范畴,分别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生命化、审美的主体能动性、音乐智慧、审美的直觉思维和审美的辩证思维等方面加以辨析和阐发,论述深刻而又透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